一泓清泉自涓涓
本文轉自:揚子晚報
[安徽]查晶芳 ◇七彩人生
我們小區門口原本有個超市。兩間相連的小門面,拆去了中間那堵墻,簡單粉刷,幾排貨架,擺上生活日常,門口坐著老板娘,門頭懸四個字:“清泉超市”。
小店很熱鬧,倒并不是生意有多火爆,是附近居民總喜歡三三兩兩在那聚集。他們或打牌,或下棋,偶爾也支個桌子,四人“砌城墻”。老板娘小裴,短發長臉,相貌普通,穿著打扮也很樸素。
我們每天上下班等校車,都會在小店門口逗留片刻。很快我就發現了一個挺奇怪的現象。小裴并不像一般的“老板娘”那樣愛打牌好閑談,很多時候她都是捧著本書,坐在桌子后面,仿若身在幽谷。
起初,我以為她看的肯定是婚戀、傳奇類的通俗雜志。有一次,校車晚點了,我和她聊起看書,這才發現,她竟然讀過很多名著,尤其是外國小說。她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、茨威格、村上春樹,她讀過馬克·吐溫、簡·奧斯汀,知道薩克蕾的《名利場》,連勞倫斯那部晦澀艱深的《戀愛中的女人》她都看過,真是讓我大跌眼鏡。要知道,那些光人物姓名就嘰哩咕嚕一大串,還常用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外國小說,
連我這種中文系畢業生都未必能看得進去呢!見我一臉詫異,她先生在一旁一本正經地道:“你不知道啊,我老婆雖然高中都沒讀過,但她準備寫書哎,到時候,你幫她寫個序??!”揶揄之情溢于言表。小裴也不惱,只輕輕一笑,淡淡地說:“我這人沒什么別的愛好,閑了就喜歡看看書?!?/p>
“閑了就喜歡看看書”,原來我們是一樣的人呢,我不由跟她生了親近之心。從此和她說話明顯多了,話題大半圍繞著看書。她說她一直都在縣圖書館借書看,一月可借三本。我便也去辦了借書卡,我們常交換著看。說起來慚愧,我雖然是語文教師,但若論閱讀廣度,我可能還真比不上小裴。
《荊棘鳥》就是她推薦后我才看的,接著,我又把《月亮和六便士》《百年孤獨》《霍亂時期的愛情》等“復習”了一遍。
那時,我倆經常就共同看過的一本書討論半天,就站在她的小店里,把書放在冰柜蓋子上,偶有爭議時,就搶著翻書找“證據”。書被翻得嘩嘩響,偶有不熟悉的顧客來了,詫異地看著我們,滿臉不解地問:“你們在干嘛呢?”我倆相視不語,只會心一笑。有時,我或有事或懶散,便托她替我去圖書館換書,而她每次為我借的書我都很喜歡。同事們看我常跑去小店拿書,便戲稱小店是我倆的“聯絡站”。
可這個“聯絡站”幾年前關閉了。不久,有人接手小店,開了個飯館。
現在,進出小區每每看到“××排檔”的字樣,我腦海中總是想起當初小裴那個店:清泉超市。
很久沒見到小裴了。愿她安好,愿她在熙熙攘攘的紅塵深處,能找到一泓清泉,映明月,邀清風。
三(san)是(shi)西(xi)夏(xia)政(zheng)權(quan)地(di)跨(kua)長(chang)城(cheng)內(nei)外(wai)。黨(dang)項(xiang)人(ren)遷(qian)徙(_)到(dao)西(xi)北(bei)地(di)區(qu)以(yi)后(hou),實(shi)際(ji)上(shang)它(ta)并(bing)沒(mei)有(you)進(jin)入(ru)蒙(meng)古(gu)草(cao)原(yuan),完(wan)全(quan)活(huo)動(dong)在(zai)農(nong)牧(mu)交(jiao)錯(cuo)地(di)帶(dai),包(bao)括(kuo)后(hou)來(lai)所(suo)建(jian)立(li)的(de)西(xi)夏(xia)政(zheng)權(quan),它(ta)的(de)地(di)理(li)范(fan)圍(wei)也(ye)基(ji)本(ben)上(shang)在(zai)河(he)套(tao)及(ji)河(he)西(xi)走(zou)廊(lang)地(di)區(qu)的(de)長(chang)城(cheng)內(nei)外(wai)。由(you)于(yu)西(xi)夏(xia)占(zhan)據(ju)著(zhuo)“溝(gou)通(tong)南(nan)北(bei)、貫(guan)通(tong)東(dong)西(xi)”的(de)地(di)理(li)優(you)勢(shi),故(gu)而(er)與(yu)周(zhou)邊(bian)民(min)族(zu)有(you)著(zhuo)頻(pin)繁(fan)的(de)交(jiao)流(liu)。